更多
首页 >  头条 >

观热点:道教节日 | 五月初五端午:地腊日,天师除五毒

2023-06-23 09:59:41 来源:北京市道教协会

点击蓝字

关注我们


(资料图片)

地腊日 天师除五毒

1

端午节

五月初五

五月初五端午节,乃道教地腊日,可谢罪解厄,求请移易官爵,祭祀先祖。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,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,以定罪福,校定生人官爵。

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称掌管鬼魂的酆都大帝还会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,以该鬼魂现在人间的亲戚所做的善恶,作为确定鬼魂罪、福的依据

▲宋 张择端 金明池争标图 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

2

五腊日之

地腊之辰

道教有五腊日的斋期,五月初五为地腊之辰,地祇上将温元帅圣诞、南方雷祖邓元帅圣诞、太乙救苦天尊下降、天蓬翊圣真君下降、真武下降。这天是良辰吉日,除斋戒外,还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。

正月一日名天腊,五月五日名地腊……此五腊日并宜修斋,并祭祀先祖。

——《云笈七签》卷三七

地腊,五帝校定生人官爵,血肉衰盛,外滋万类,内延年寿,记录长生名字。此日可谢罪,求请移易官爵,祭祀玄祖。其日不可伐损树木、血食,可服气……

——《赤松子章历》

3

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灭

宋代颇为重视端午节地腊日,称之为“端五”、“重午”、“重五”、“天中节”等,自五月初一起,街市上即出售桃、柳、葵花、菖蒲、艾叶等。端午前一日更盛,自隔宿及五更,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。

到了端午当日,家家将上述物品及茭、粽子、五色水团、时新瓜果、五色瘟纸、茶酒等铺设于当门口供养。又画张天师像,或合泥塑之,以艾为头,用蒜作拳,挂于门额,以禳邪毒。

▲明 红地奔虎五毒妆花纱裱片 故宫博物院藏

仕宦人家多以生朱砂于午时书“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灭”之句禳灾祈福,而民间多于此日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,饮菖蒲酒,以五彩线系臂,并刻菖蒲为人形或葫芦形而佩之,用以避瘟邪。孩童则以锦帛裹蚌粉,填以棉絮,形若数珠,佩之以吸汗气。

朝廷亦以天中为大节,规定官员休假一天。内司例以菖蒲、通草刻天师驭虎像,饰以各种时物,为宫禁之用。皇帝还会亲笔书葵榴、画扇,与艾虎、纱匹段等分赐近臣。

▲明 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面 故宫博物院藏

诸道观则以经筒、符袋、灵符、卷轴等赠送信众。因民俗以端午为马本命,故宫中及富贵之家皆以五彩装饰马尾,奇鞯宝辔,充满道途。

南方地区多于是日举行龙舟竞渡活动。当时盛行的节物有百索、艾花、银样鼓儿、花花巧画扇、香糖果子、粽子、白团等。

▼清 宫庭端午五毒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

▲清 宫庭手工小粽子、小莲蓬 故宫博物院藏

古时本以端午为“恶日”,故主要节俗活动为驱瘟避邪。可到了宋代,娱乐赏玩内容不断增加,时人以其为“葵榴斗艳,栀艾争香,角黍包金,菖蒲切玉”之日,端午又成为了天中之佳景时节,宫廷乃专门绘制“天中佳景图”,民间也家家悬挂钟馗像、天师像,以驱鬼祟。

士庶递相宴赏……,不特富家巨室为然,虽贫乏之人,亦且对时行乐也。

——宋 吴自牧《梦粱录·五月重五》

天中令节欣相迓,地腊灵辰福转加。

——明 叶宪祖 《碧莲绣符》

4

天师除五毒

民谚说:“端午节,天气暑,‘五毒’醒,不安宁。”

五月天气渐热,细菌容易繁殖,毒虫纷纷出动,疫疠常常发生。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(蛇,蝎,蜈蚣,壁虎,蟾蜍)出没之时,所以五月又有“五毒月”之称。

▲明 张天师骑虎五毒金掩鬓 江阴青阳邹令人墓出土

每到端午节,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。传说张天师神通广大,有龙虎护法,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,因此,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,以祛邪除祟、镇宅佑安。

“五月五日午,天师骑艾虎。赤口上青天,百虫归地府(也有说“蒲剑斩百邪,鬼魅入虎口”的)”,这段俗谚生动描绘了张天师在端午期间为百姓驱魔求安的形象,可见在百姓心中,将天师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由来已久。

▲张天师除五毒版画 苏州桃花坞代表画店王荣兴出品

其实,端午节可以说是古代的卫生防疫节,它的起源与防止夏季疫病有关。

随着温度升高,包括蛇虫蚁鼠在内的各类传播病毒的动物活动愈加频繁,向人类传播疫病的可能性也大增。所以实际上“除五毒”是古代人们掀起的一场旨在灭害防疫的全民卫生运动。端午节驱虫防疫神话中传承的是以驱赶、杀灭病毒源头的方法来预防瘟疫的一种经验。

▲元 佚名 天中佳景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文案:田明然

排版:朱明乾

标签:

国际
国内

要闻

健康

法制

体育